Skip to main content

日常生活中,我們常常會因為壓力、焦慮,甚至只是無聊而不自覺地吃東西。這種「情緒性進食」現象非常普遍,但許多人會因此感到自責,認為這是一種不應該有的行為。然而,情緒性進食真的那麼不好嗎?

重新看待情緒性進食

情緒性進食,簡單來說就是在你不餓的時候,因為某種情緒而選擇吃東西。從我們小時候開始,食物就常被賦予了安全感、愛和溫暖的象徵。因此,當我們在成年後感到壓力或情緒低落時,食物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一種安慰的來源。這並不是一件壞事,而是一種面對生活挑戰的方式。

然而,現代社會和飲食文化常常將情緒性進食描繪成一種「不良習慣」,讓我們對自己的這種行為感到內疚和羞愧。但如果能以更開放的態度來看待情緒性進食,就能減少內心的批判,用好奇心去探索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做。

解讀你情緒性進食的 5 個內在需求

情緒性進食其實是一個擁有多個階段的光譜,而每個階段都反映了不同的內在情感和心理狀態。當我們願意去看見,並理解那些需求後,才能真正幫助我們更好地看待自己的飲食行為,不再一味地批判,而是以更溫柔的方式來應對。

以下是情緒性進食光譜上的五個階段,以及針對每個階段的小練習,希望能幫助你更好地連結自身的情感和需求。

需求一:感官滿足 (Sensory Gratification)

這是情緒性進食光譜上的初級階段,通常表現在我們單純為了享受食物的味道或口感而進食。這是一種追求即時快感的行為,透過食物來刺激大腦中的多巴胺分泌,讓我們感到愉悅和滿足。

小練習:如果可以,試著在吃的過程中放慢一點速度,專注於食物的每一口,感受它的味道、口感和氣味。這樣做,更能讓你在享受食物的同時,也幫助你建立更深的滿足感,而不是吃完就不久,又回到內在空虛的狀態。

需求二:自我安慰 (Self-Soothing)

在這個階段,我們會在情緒低落或壓力大的時候尋找食物作為安慰。這種行為通常與過去的正面經驗相關,食物成為了情感上的支撐點,幫助我們應對當下的不適感。

小練習:當你感到需要「安撫食物」時,試著回想這些食物與你過去美好經歷的連結,並讓這些回憶創造更長久的撫慰,這樣一來,就能不再過於依賴透過食物緩解情緒。

需求三:分散注意力 (Distraction)

進一步深入情緒性進食光譜,我們來到分散注意力的階段。當面對壓力或困難時,有些人會透過吃東西來短暫地轉移注意力,讓自己逃避當下的情境。

小練習:當你發現自己想藉由吃東西來分散注意力時,不妨先停下來,嘗試其他可以幫助轉移壓力的方式,例如深呼吸、站起來去散個步、找個朋友傳訊息,或去躺著休息一下,看看這樣是否能減少你對食物的依賴。

需求四:麻痹情緒 (Sedation/Numbing)

在這個階段,情緒性進食已經不僅僅是為了尋求快感或轉移注意力,而是用來麻痹和壓抑深層次的負面情緒。這種行為往往會讓人陷入更多的內疚和無力感。

小練習:當你意識到自己正在用食物來麻痹情緒時,可以試著把當下的感受,以自己自在的方式(拿紙筆 OR 打在手機裡)記錄下來,或者找一個信任的朋友聊聊。這樣做,能幫助你更好地梳理自己的情緒,看見麻痺的背後,需要被關注的自己。

需求五:自我懲罰 (Punishment)

這是情緒性進食光譜的最終階段,通常表現在那些因內心的批判和自責而故意過度進食的行為上。這種行為往往與低自尊和過度自我批判有關,對心理健康造成長期的負面影響。

小練習:當你感到內疚並想透過進食來懲罰自己時,試著對自己說一句溫暖的話,像是:「我也是個普通人,會有不完美的時刻,很正常。」、「每個人都有脆弱的時候,我會慢慢變得更好。」

用這些話來提醒自己,一步步打破用食物懲罰自己的負面循環,並讓食物與你的連結,有更多的溫暖與愉悅。

理解情緒性進食光譜的不同階段,能幫助你更清楚地看見自己的行為,並用更具建設性的方式來應對它們。

每一個階段都有其存在的理由,重要的是,我們如何用好奇心和自我疼惜的角度來回應這些需求,從而建立更健康而平衡的飲食習慣。希望這篇分享,能讓你對情緒性進食有更多的理解,也更願意給自己多一點溫柔和空間。

想和營養師輕鬆聊聊嗎?

你可以安心分享最近困擾你的飲食或體態問題,並獲得米米專屬的直覺飲食建議,幫助你找到更自在的飲食方式!期待與你一起探索健康與幸福的旅程。 

30 分鐘免費線上諮詢報名連結

透過全面的一對一支持,我將以經科學實證的直覺飲食方法,為你客製所需的所有資源與陪伴,幫助你擺脫對食物罪惡感 / 羞愧感、體態焦慮,建立與食物和身體更信任且和諧的關係,找回你的日常飲食幸福感。

點這裡與我聊聊你的飲食困擾!
直覺飲食營養師 Michelle 米米

我是營養師米米,也是一位直覺飲食認證顧問。與其設計食譜與管理體重,我更希望喚醒你的進食直覺,透過滋養內在信任,建立與身體和食物健康的關係,並幫助你放下體態與飲食焦慮,活出更豐盛的生活。

Leave a Reply